期刊信息
刊名:社会学研究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ISSN:1002-5936
CN:11-1100/C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4.64444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社会学及统计学
期刊热词:
论文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ISSN:1002-5936
CN:11-1100/C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4.64444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社会学及统计学
期刊热词:
论文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大家好,我们的永仁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今探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斯蒂芬·卡尔博格 (Stephen
大家好,我们的永仁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
今探
基本信息
作者: (美) 斯蒂芬·卡尔博格 (Stephen Kalberg)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Max Weber’s Comparative-Historical ?Sociology Today
译者:? 张翼飞/ 殷亚迪 ?
出版年: 2020-4
ISBN: 188
本书通过对韦伯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提炼出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分析模式,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了他对中国儒学、印度种姓制度和古代以色列一神论的分析。作者还利用韦伯这一分析范式解剖了四个现当代案例:美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现代公民的文化基础,19世纪德国的文化悲观主义以及“工作”在当代德国社会的“位置”,展现了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理论的有效性、持久性和在今天的实用性。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重构主题
第一章???? 马克斯?韦伯对理性的分类:理性化历史进程的分析基础
第二章???? 观念的“动态自主性”对社会学家是否重要?马克斯?韦伯论彼世救赎宗教的起源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群体的形成
第三章???? 世界观对过去与现在的影响:马克斯?韦伯论一个被忽视的社会学概
第二部分 韦伯的因果分析模式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过去与现在恒久而紧密的交织
第五章 宏观比较:防范措施(precaution)、可能性、成就与限制
第六章 理论框架与因果方法论
第三部分 重构韦伯作品的重要进展:儒教、种姓制度与古犹太教的兴起与发展
第七章? 儒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儒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八章 印度种姓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第九章 古犹太教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部分?? 运用韦伯1:深层文化的重要性
第十章? 禁欲新教的遗产和美国人的独特性:美国的政治文化
第十一章 现代公民身份的文化根基
第五部分 运用韦伯2:多因果分析与脉络-遇合分析
第十二章 文化悲观主义的起源和扩张:20世纪早期德国公私领域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当代西德的文化和对工作的定位:一项韦伯式的型构分析和比较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把韦伯带回
附录Ⅰ 社会诸领域在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中心地位:维尔纳·桑巴特的挑战
附录Ⅱ马克斯·韦伯的情感社会学:一个初步分析
书摘
我们如果重构韦伯对儒教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分析,就能为其使用的各种研究方法提供一个具体例证:a)理想类型,b)由《经济与社会》中诸社会领域和特定领域的理想类型所构成的理论框架,c)研究所设计的比较,d)因果分析模式的主要阶段(辅助性和必要性的行动模式,共时性的、历时性的以及遇合的互动),e)在研的案例或事态发展中独特的模式化行动之核心重要性。韦伯全部的因果分析显然在下述两者间存在一种往复运动:一方面是因果方法论的各个阶段与《经济与社会》的参考框架,另一方面是研究案例或特定的事态发展所独有的、经验性的常规行动取向。在重构韦伯的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概览一下儒教的主要特征 。
儒教的主要特征
儒教的“上天之灵(Spirit of Heaven)” 高于诸神,并且同时包含了宇宙性和伦理性的特征,它显现为一种“确保世界历史的规律性和恰当秩序的非人格的、天意的力量”(1968:431/263)。“天辰秩序之神(God of Heavenly Order)”(1951:25/303;亦见于p.27/305)既被看成社会秩序的永恒性与安静之神圣性的守护者,也被看成“一个理想的上诉法庭”,它捍卫着和谐、内在秩序与均衡。每当官员、特权者甚至皇帝的宁静受扰,“天辰秩序之神”就可以被召唤出来。这种“超乎神性的、非人格的、始终如一且永生不灭的存在”,并没有宣示诫命或是把伦理要求强加给信奉者,而是准许了“永恒秩序及其不朽存在的有效性”(1951:28/307) 。
因此,天辰秩序意味着一种义务,对个体来说,他们应该约束情感并且以维护社会安定的方式行事。然而,一种强烈的“在超凡上帝的命令与尘世之间的紧张”并未出现(1951:228/515)。符合一套精心设计的伦理要求的行动模式,贬斥人间生活的推动力,以及相伴而来的远离“此世”朝向“宗教”的行动取向从未像在基督教中那样,从信徒与超越层面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儒教的伦理秩序或世界观(Weltblid),并不是能把个体从现实关怀中抽离出来的强大杠杆,而是试图将“世界”与“宗教”之间的紧张降至最低,并使其自身适应尘世生活的日常约束(例见1951:227/514; 1949b:24/514; 1968:593-4/356)。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 网址: http://www.shxyjzz.cn/zonghexinwen/2020/1111/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