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ISSN:1002-5936
CN:11-1100/C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4.64444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社会学及统计学
期刊热词:
论文
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 | Lori Gottlieb ,美国心理治疗师,也是一位母亲。原文来自美国《大西洋周刊》,由郭艳文翻译 “在不遗余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正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文 | Lori Gottlieb ,美国心理治疗师,也是一位母亲。原文来自美国《大西洋周刊》,由郭艳文翻译
“在不遗余力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正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美国《大西洋月刊》的这篇文章,值得每一位父母认真品读。
一句话归纳,那就是:当我们掌握越来越多所谓前卫的育儿理念时,要记得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基本道理:我们不能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又努力帮他们规避竞争和本应当经历的挣扎。
如果说,我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诗人菲利普·拉金的话确实在理:“你爸和你妈害了你,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害了你。”
当时,我生下儿子不久,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脑中想着孩子,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麻辣老妈、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而在这个区间,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
作为一名妈妈,我很想做对。但是,什么才是“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进书店。过去所有研究——从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到哈里·哈尔洛的猴子实验——都表明:
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误解了他们的信号,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几十年后,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坐在沙发上,靠着一盒纸巾,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没做到什么——每周50分钟,有时长达数年。
后来,我作为心理治疗医生,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这些来问诊的孩子的父母,提供一种“矫正性情感经验”,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的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体贴、更具共情的回应。但我开始接待病人之后却发现,很多孩子最痛苦的,竟然不是爸妈做得太少。
这些孩子什么都有
但就是不快活
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个例外,这个姑娘20多岁,聪慧美貌,姑且称她为丽齐。
丽齐有坚实的友情、亲密的家庭,和极度空虚的感觉。她告诉我,之所来咨询,是因为她“就是不快活”。
她还说,令人沮丧的是,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两个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呢?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飘忽不定”呢?
我被难住了。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当我试图弄明白时,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不能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恰恰相反,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崇拜”父母,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最贴心的朋友”,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毕竟,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
父母拼尽全力
孩子却哭诉空虚
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为何会如此迷茫、不自信?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 网址: http://www.shxyjzz.cn/zonghexinwen/2020/1016/503.html
上一篇:手机欠费将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官方:目前未与
下一篇:韦海英 从红玫瑰到区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