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ISSN:1002-5936
CN:11-1100/C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4.64444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社会学及统计学
期刊热词:
论文
死亡的信使之交响诗死岛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交响诗《死岛》 《死岛》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于1909年创作的一首交响诗,作品以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油画作品《死亡岛》为创作灵感。画作《死亡岛》描绘的
一、交响诗《死岛》
《死岛》是由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于1909年创作的一首交响诗,作品以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油画作品《死亡岛》为创作灵感。画作《死亡岛》描绘的是一座孤立阴森的小岛矗立在四周无边际的海上,在海上飘着一艘小船,船上站着身着白色衣物的死神,代表着希腊神话中的冥府渡神科尔农,他的身后平放着一口棺材,由一位划桨者将死神与棺木送往小岛的场面。交响诗《死岛》不仅与原画作的气氛与意境吻合,并且以对比的方式使作品更具悲剧性意蕴。在拉赫玛尼诺夫写给友人的信中就已有表示,拉赫玛尼诺夫认为乐曲的C 乐段实际上是对原画作的一种补充,在C 乐段之前是死亡,C 乐段之后是生命。①
二、乐曲的感性体验叙述
乐曲的感性体验叙述并不是只从音响出发,而是基于一种具体谱例分析与音响聆听的感性体验相结合,也就是一种以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乐曲给予主体的情感反应与审美意义。于笔者看来,乐曲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正是由这种主体的感性设入与理性分析相结合体现,二者缺一不可,站在形式与情感的角度来说,就是将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形式结合来看,由此显现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下面是《死岛》曲式结构图示。(见例1)
例1:
在进行感性体验叙述之前,首先释解本文中的“死亡象征”。死亡象征指13 世纪的格里高利圣咏中的一首继续咏作品《末日审判》,又名《末日经》或《愤怒的日子》,这一曲调被许多作曲家运用在他们的作品中,用以表现死亡或黑暗、恐惧、不祥的象征,如李斯特的《死之舞》、柴可夫斯基的《希腊之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都有对这一曲调的运用,②可见13 世纪流传下来《末日审判》作品的素材被之后的作曲家应用之多,在拉赫玛尼诺夫《死岛》作品中,则表示死亡的意味。
乐曲的开始以5/8 拍进行,四小节的引子之后的A 乐段出现了“海”的主题,节拍的不稳定性描绘出大海的不断波动状态。继而出现了号奏出的E-D-E(25-27 小节)三音,看似与死亡旋律无关,但笔者认为在此有暗示死亡旋律前两音二度关系的朦胧之感。之后由双簧管乐器奏出F-E-F-D(38-41 小节)四个音,此时的旋律不再是先前号奏出的模糊不定状态,具有了一种确定性,为后面的再现做了铺垫,由模糊不确定的心境转向自我确定的状态。旋律的第二次肯定是在乐曲的61 小节处开始,这时的死亡象征前三音之后下行八度在乐队的几乎全部乐器中奏响,先是长笛,进而小提琴加入,越来越多的乐器奏响此旋律,与之不同的就是前三个音之后没有回到D,而是下行八度,这里给主体带来一种失重之感,笔者猜测或许作曲家在此并不是想将死亡象征进行简单的一次次反复,全部乐曲奏响F-E-F 之后下行八度是为了乐曲的发展不拘束在死亡象征中,为音乐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但可以肯定的是对F-E-F-D 的再次出现更加的迫切。
乐曲进入了B 乐段,这里的调式转为了C 大调,带有明亮的色彩,小提琴在高音声部演奏,旋律下行的叹息式色彩,此时FE-F-D 的死亡象征明显的出现在小提琴声部,但C 大调的旋律色彩和提琴声部的音色给笔者一种带有希望与回忆的体验,弦乐的人声化倾诉着乐曲所饱含的情感,有种美好与伤感交织或并序的心理感受。随着速度的加快,乐曲呈现出一种越来越紧张、快速的状态,仿佛是在逃避什么,连续下行的旋律更加确定了这种状态,紧接着A 乐段的再现,随着“海”的主题出现,淹没其中。“海”的旋律主题持续了近40 小节后,乐曲转向了C 大调,新的旋律主题出现在乐曲第Ⅰ段的B 部分,C 大调的明亮色彩由小提琴奏出,音域由小字二组的C 音连续跳进升高到两个八度的C,极高的音域、单薄的线条,好似从“海”主题的浑厚的、波涛汹涌的势头下跃出海面。小提琴乐器的突然介入,带来的另外一种情绪,在乐曲速度的越来越快和连续下行的状态中呈现出一种逃避的、张皇失措的状态与生的渴望相对应。
A 乐段再现之后的连接部首先在长笛声部演奏出F-E-FD-C-D-B 旋律,死亡象征出现并在原有音程关系上继续下行,构成了两对死亡象征旋律(F-E-F-D 与D-C-D-B),对死亡象征进行再一次重申与确定。展开部的引子由庄严、肃穆般色彩的管乐器进行加固,使人如何都走不出禁锢的牢笼一般,圆号的浓厚音色好似不可抗拒的军队,押解着囚犯一步步走向死亡。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 网址: http://www.shxyjzz.cn/qikandaodu/2021/0329/773.html
上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高兴的英译研究
下一篇:教学模型在社会学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