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ISSN:1002-5936
CN:11-1100/C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4.64444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1992版);北大核心期刊(1996版);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199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8-2009);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0-20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2-201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4-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社会学及统计学
期刊热词:
论文
客家山歌传播场域的社会学阐释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客家山歌,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古老的歌种,近年来,由广东省政府文化部门积极主导,普通群众、民间团体和专业院校热情参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客
客家山歌,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古老的歌种,近年来,由广东省政府文化部门积极主导,普通群众、民间团体和专业院校热情参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客家山歌传承活动。笔者发现与国内其他传统歌种日渐衰落的境遇相比,客家山歌在南粤大地的传承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其原生态传播场内不断有新血液注入,还出现了许多社会影响较大的新型传承方式,形成新的传播场域(field),突破了客家山歌原本只在山区农村传播的地理空间限制,其音乐形态特征也在新场域中发展变化。同时,笔者还发现源自中国大陆的这种新型传播场域的边界正沿着海上丝路不断延伸,在东南亚国家的客家族群中也产生深刻影响。
如何客观认识客家山歌传承中出现的变与不变?客家山歌传承的变与不变之间有何内在逻辑规律?是否独有客家山歌出现了这种情况?深入分析客家山歌传承中的变与不变对其他“非遗”的传承有何借鉴意义?本文拟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去观察客家山歌传承中出现的变与不变。
法国后现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33—134页。。这个场域中的各种“位置”包括处在不同地位的人、群体或机构,即社会关系的各个节点。布迪厄进一步阐明:“艺术场(域)”(field of art)就是由“由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史家……艺术协会等所有艺术行为者或者艺术团体等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2)王圣华:《艺术场中的功名逻辑》,《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年第10期,第21页。。据此理论,本文所谓客家山歌“传播场域”意指客家山歌在传承过程中,由山歌手、山歌听众、政府部门、舞台剧场、山歌协会、传播媒体等各种社会关系节点连接起来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社会空间。据笔者观察,客家山歌传播场内各位置(社会关系节点)所拥有的“资本”(capital)(3)布迪厄认为所谓的“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力量的对比和变化使当今客家山歌的传播场呈现三种不同的类型,并且对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场域”视野下客家山歌的传播现状
当今的客家山歌除了原生态传统节日的传播之外,还在以下场合表演:旅游文化项目启动仪式或日常表演、民间“山歌墟”、民间文艺展演、山歌擂台赛、“非遗”文化展演、“非遗”文化宣传等。根据艺术场四大关键位置——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和批评家(4)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身份的不同,尤其是此四大关键位置资本力量对比所造成“场动力”的区别,笔者将现有客家山歌的传播场分为原生态传播场、舞台态传播场和网络态传播场三类。
(一)客家山歌的原生态传播场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使农民离开了故土,山歌赖以生存的村野渐渐人去楼空,许多传统歌种的原生态社会空间已经消逝。21世纪以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逐渐深入,有些著名的传统歌种在民间活动中有所恢复。但广东客家山歌却一直传唱,改革开放40余年来并无明显断层,这是非遗民间传承中的“不变”。
以粤北梅州市梅县为例,笔者从2002年开始一直关注当地的客家山歌,发现当地的民间音乐活动依旧活跃,笔者将之称为民间音乐的“保留型”(5)郭小刚:《我国汉族民间音乐现状的三种模式及其社会心理背景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十几年过去了,当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客家山歌的日常活动更加丰富。除了春节表演以外,在该地区农村一些纪念活动的文艺演出中也常有表演。根据需要有时也组队前往梅州市等城镇进行汇报演出。
“自古山歌从(松)口出”。梅州松口镇被誉为客家山歌的故乡,客家山歌在该地区深入群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2004年该镇居民自发成立“松口山歌协会”(前身为“松口山歌联谊会”),并在镇中山公园设立“山歌亭”作为交流、传唱客家山歌的固定场所,延续至今。而在兴宁城区,则有人民公园内人工湖畔的清林山歌亭、明珠文化广场旁边的杨如彭山歌亭等场所,山歌爱好者们“每天早晨或下午,都会在这些地点唱响悠长动人的山歌”(6)黄燕:《民间客家山歌主体音乐行为的考察与分析——以广东兴宁“杨如彭山歌亭”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62页。。客家山歌不仅在粤北的农村和城镇以原生态的形式传播,甚至包括一线发达城市(如广州)至今也还有人“唱着古老的歌谣”。广州越秀区洪桥街是广州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客家人就利用每月12日聚集在越秀山脚下唱歌聚会并形成传统的“山歌墟”(7)刘大坚:《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考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9年第7期;王沥沥:《都市中的客家山歌——广州市越秀山客家山歌墟田野考察及文化思考》,《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流传至今。
文章来源:《社会学研究》 网址: http://www.shxyjzz.cn/qikandaodu/2020/1102/570.html